在無數影視劇和小說的情節中,穿越“梗”層出不窮,始終火爆。然而事實上,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,正是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那一頁。
畢竟,我們普通人便能喝到當年皇帝喝的御酒,吃到王公貴族們吃不到的珍饈美味。這些美食與美酒,卻并非一蹴而就。他們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沉淀,一代代人精心地選擇與改良,才成為我們日常能享受到的美味。
所以想體驗古代的精彩和魅力,也許不用穿越,在吃吃喝喝中,也能一探究竟。三千年無斷代傳承至今的西鳳酒便是如此,作為王室御用酒,它見證了周朝禮樂文明的典雅,大秦一統天下的霸氣,漢朝開拓絲綢之路的勇毅,大唐盛世繁華的浪漫。飲一口西鳳,千百年的歷史,便隨著悠悠鳳香在舌尖上流轉、奔騰。
以“醇香”頌周禮之典雅
三千多年前,八百里秦川上回響的是周朝的禮樂之歌,彌漫的是秦酒之香。秦酒,誕生于雍城(今鳳翔),是周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西鳳酒故事的開端。西鳳酒以秦酒之名,頌周禮之典雅,敬天地之恩澤,慶勝利之喜悅。它以醇香之韻,訴說著歲月的變遷,見證了周朝的興衰更迭。
“鳳鳴岐山,周氏當興”為周朝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,但事實上,周朝能維持近800年,絕非神仙之力。它靠的,是智慧的結晶——完善的禮樂制度。它不僅延續了大周朝長時間的統治,更是中華文明的基石。
而在禮樂文化中,飲酒禮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。在周朝,飲酒可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,它更像是一場視覺、聽覺、嗅覺和味覺的盛宴。喝什么酒、用什么酒器、在什么場合喝酒,都有著一套嚴格的章程。西鳳酒的第一世“秦酒”,憑借其精湛的釀造工藝和卓越的口感,萬里挑一,被選為皇室御用酒。在祀天地、祭祖先的莊重場合,在出征、凱旋的喜慶時刻,都有它的身影。
1927年,在陜西寶雞出土的“周公東征方鼎”的銘文上,便記錄了這樣的故事。那是周武王伐紂后的第四年,周朝初立,武王英年早逝。周公旦臨危受命,肩負起穩固王朝的重任,卻引起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的反周叛亂。
周公旦親自披掛上陣,率領大軍東征,歷經三年浴血奮戰,終于平定了這場動亂。勝利的喜訊傳遍了四方,將士們載譽而歸。為感謝天地的庇佑和先祖的保佑,周公旦決定在歧邑周廟(今陜西鳳翔靈山)舉行祭祀儀式。
當晨曦初灑大地,祭祀儀式便在肅穆的鐘聲中拉開帷幕。祭壇之上,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祭品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那一壇壇秦酒。在周朝的祭祀儀式中,酒是周朝人連接天地和先祖不可或缺的祭品。而這些秦酒,經過天地的醞釀、歲月的沉淀,成長得愈發醇香典雅,與這莊嚴肅穆的祭祀典禮實屬相得益彰。
周公旦身著袞冕,手持玉爵,站在祭壇之上。他虔誠地向天地和先祖敬酒,將秦酒緩緩倒入玉爵,然后高舉過頂,向天地和先祖表達敬意。秦酒的香氣在祭壇上飄散開來,彌漫在空氣中,山林間的花似乎也出落得更加嬌艷了。
隨后,周公旦又向將士們敬酒。他端著玉爵,走到將士們中間,高聲問道:“何以祝捷?”將士們齊聲高喊:“飲秦酒!飲秦酒!”他們紛紛接過周公旦手中的玉爵,一飲而盡。勝利的喜悅和榮耀,周朝禮樂文明的繁榮,隨著一次次的舉杯共飲,融入了西鳳酒醇香的酒脈里。
以“勁爽”映秦風之霸氣
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,周朝覆滅、禮崩樂壞。在一片混亂中,秦國冉冉升起,書寫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麗史詩——大一統。不變的是,西鳳酒依舊以秦酒之名,成為皇室御用酒。西鳳酒以它的“勁爽”和“甘潤”,眼看秦王登基為始皇的壯志凌云、大秦帝國一統六合的波瀾壯闊,又眼看帝國二世而亡的遺憾退場,成為秦朝歷史篇章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頁。
得益于“秦國境內,粟如丘山”的豐饒和發達的農業技術,秦酒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美酒。在金黃的麥田里,秦國人民辛勤耕耘,收獲的糧食顆粒飽滿,成為釀造秦酒的上等原料。經過精心挑選的糧食,在釀酒師的巧手下,最終化為那一滴滴醇香四溢的秦酒。
當秦始皇完成了六國一統的偉業后,他率領文武百官,來到了位于雍城的嬴氏祖廟(也叫太廟)告慰列祖列宗。在太廟前,秦始皇手持秦酒,向祖先敬獻美酒,并宣布大赦天下、犒賞三軍將士的喜訊。這一刻,秦酒是連接現實與歷史的紐帶,也是秦國的夢想與榮耀的再現。
為了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,秦始皇又連日設宴,與天下同飲同樂。無論是朝廷百官還是平民百姓,都在這盛大的宴會上歡聚一堂。而在宴會上,秦酒成為最受歡迎的飲品。
雍城內外,炊煙四起,酒肉飄香。人們紛紛舉杯慶歡愉,把酒訴衷腸,享受著這難得的盛宴。秦酒的口感勁爽又甘潤,初嘗時勁爽豪放,入喉后又柔情婉轉,仿佛也在為秦國的勝利激動著,雀躍著。
此后,秦朝飲酒之風日盛,西鳳酒從此成了秦王朝的宮廷御酒,更成為秦軍出征、作戰、慶捷的必備佳品。
以“綿柔”繪漢史之勇毅
隨著漢朝的繁榮,雍城的釀酒業如春潮涌動,釀酒工藝亦隨之精進。西鳳酒歷經變遷后,更名為秦州春酒,聲名依舊遠揚。在大漢,西鳳酒以它的綿柔之力,吟人類探索未知、開拓前路的勇毅之詩,頌心靈交匯、文明互鑒的包容之歌,描繪了一幅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。
只是一個尋找盟友的念頭,便驅使著張騫開啟了西行之路,怒走七千多公里。隨他一起去開拓未來之路的,還有漢武帝走前贈予他的秦州春酒。
在茫茫戈壁、巍峨雪山、荒涼沙丘,張騫總會飲這來自故鄉的酒。秦州春酒的口感綿延不絕。多少次陷入困境時,在舌尖上流轉的綿延之力都將他從絕境中拉回,要將好消息帶回長安的心境便越是堅定。他想,一定要榮耀加身風光亮麗地回到長安,讓大漢的版圖通向西域,讓家鄉的美酒傳遍西域。
十余年后,張騫意料之外地帶著西域的地圖,回到了長安。漢武帝為他的壯舉所感動,封他為博望侯。大漢終于對西域有了更清晰地認識,而張騫的功績也被載入了史冊。第二次出使西域時,在帶去的一眾國禮里,張騫提議帶上了秦州春酒。也許,當漢朝人再次踏向西域時,仍能喝到家鄉的美酒,便不覺身在異鄉了。
就這樣,西鳳酒隨著使團一路西行,以綿延不絕之態、諸味協調之姿,從中國的東方腹地走出國門,成為連接大漢與西域的橋梁。
以“愉悅”融唐韻之浪漫
從“將進酒,杯莫停”的豪情壯志、到“到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的溫馨邀請、再到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的深厚情誼,在盛唐的繁榮景象中,酒成為文人墨客間傳情達意的佳品,詩意與酒香交織,共同譜寫了一曲浪漫的華章。
此時的西鳳酒仍名秦州春酒,但隨著時間的沉淀,越發的醇厚與芳香。它以愉快的滋味,成為大唐盛世中的一抹亮色,是詩人以酒言志的靈感,是文人以酒抒情的摯愛。
唐朝時的鳳翔一片“百家立灶,千村飄香”之景,鳳翔縣也因秦州春酒的美名而聲名遠揚。一位名裴行儉的吏部侍郎經過此地時,都不禁吟詩贊頌。
唐儀鳳年間,裴行儉送波斯(今伊朗)王子回國時,在路過鳳翔縣亭子頭村時,看到一片奇異之景,不由得停下了腳步。原來,此地盛產美酒,路旁的蜜蜂蝴蝶都被這酒香“醉”暈了。
此情此景,裴侍郎當即詩意涌動,即興揮毫題詩:“送客亭子頭,蜂醉蝶不舞,三陽開國泰,美哉秦州春。”看來,唐朝人均是詩人的事是真的。
鳳翔郡守在聽聞此事后,特意贈送了一車秦州春酒給裴侍郎,裴侍郎又轉手獻給高宗皇帝。皇帝打開酒壇,只見酒液清亮透明,如瓊漿玉液。他輕抿一口,只覺香氣清芬、醇厚清洌,仿佛身在桃花源。高宗皇帝不禁贊嘆道:“此乃天釀之美酒,有詩歌之韻,仙酒之風,實在令人陶醉。”
自此以后,秦州春酒便成了皇宮御酒之國宴珍品,文人墨客們紛紛為之吟詩贊歌。西鳳酒,在此時是美酒,更是大唐浪漫與詩意的化身。
“酒者,天之美祿。帝王所以頤養天下,享祀祈福,扶衰養疾,百禮之會,非酒不行”。在華夏三千年的歲月詩篇里,西鳳酒便以“國酒”之姿,看周秦禮制,感漢風唐韻,為后世留下了那些本應隨風湮滅卻又熠熠生輝的回憶。
從周朝的禮儀之邦,到秦朝的雄圖霸業,再到漢朝的雄渾壯闊與唐朝的瑰麗多姿,西鳳酒始終如一,陪伴著時代的變遷,記錄著歷史的痕跡,見證著文化的繁榮。它既是王者的佳釀,也是百姓的歡歌。想來,西鳳酒既柔情又豪爽,既清而不淡又濃而不艷,那么多的感受和體驗于一身,那么多的場景它都共同見證,也是很難忘懷。
都說,世上唯有美食和美酒不能辜負。而西鳳酒,這位酒中鳳凰,歷經千年,依舊保持著初心,用匠心釀造每一滴“鳳酒”。它不負盛名,也不負所望,讓人們在品嘗中感受到最為“濃烈”的那一口酒,回味那最壯麗的歲月之歌。
關鍵詞: